台海网10月25日讯(海峡 导报记者 钱玲玲 林泓 康泽辉/文 陆军航 常海军/图)年轻人常常会畅想,等到将来老了,自己会是什么样?台海网10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钱玲玲康/文陆俊杭昌海军/图)年轻人常常会幻想自己将来老了会是什么样子。
厦门的许多百岁老人都为这个问题写下了充满活力的答案——他们热爱劳动,自己洗衣服,每天坚持在广场上做操,有些人甚至可以在睡前喝两杯酒…
你看,他们玩得很开心。人们总会问,世界上有长寿的秘诀吗?今天是重阳节。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厦门多位百岁老人。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秘密吧!
记者从厦门市民政局获悉,截至2020年6月,全市户籍总人口266.84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7.72万人,老龄化水平为14.13%。在这些老年人中,80岁以上的有5.19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3.76%;有100多位百岁老人。
全市有养老机构40个,街道(镇)有社区养老中心39个,农村(含村)有幸福院181个,居家养老站387个。老年床位总数为15,495张,今年新增床位1,642张,其中机构床位1,122张,家庭社区床位520张,老年床位数达到每千人41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升级。
热爱劳动,每天坚持在广场上做操。
我每天自己洗衣服,浇花,打扫房间,读书看报,坚持在广场上做操…很多人听到这个都很惊讶。这是103岁的老奶奶黄的日常生活。
今天是重阳节。昨日下午,她的儿孙们来到厦门温馨家园养老中心,提前为黄送上了重阳节的祝福。“看到孩子们我很开心!”黄高兴得合不拢嘴。
四代同堂的20个人住在一个屋檐下。
俗话说,一个古老的家族就像一个宝藏。黄给生了三个儿子。老大80岁,老三63岁。人们都说,这么大的年纪,能叫一声“妈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现在,后代已经传到了第四代。最大的曾孙女明年考上大学,最小的曾孙女刚出生四个月。四代同堂,这个大家庭有20人之多。最难能可贵的是家庭成员友好和睦,都视黄为“宝”。
三年前,黄搬进了温馨家园养老中心。通过选择这种新的养老方式,她结交了许多新朋友。“这里环境好,工作人员好,住在一起的老人对我也很好,洪院长也经常来看我!”说起她的新生活,黄对是赞不绝口。这不,是重阳节,她的邻居庄稼双爷爷一手绝活,为她写了一幅书法《重阳节》。“每隔两三天,他们家就有人来看黄奶奶。孩子们对她很好。一开始我还误以为我媳妇是她女儿呢!”厦门温馨家园养老中心总经理洪英说。
对孤儿充满爱心的“院长娘”
年轻时,黄是很多孩子喜爱的“院长妈妈”。
黄的丈夫,是个“老革命”。1940年参加新四军,参加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1953年,王永红移居厦门,1956年,他参与在厦门建立了一所养老院。
从此,黄成了敬老院里有名的“婆婆”。她一边把有限的几份正式工作交给别人家,一边带领大家一起种菜、做粉笔,赚的钱补贴养老院的运营。
那时候有很多孤残儿童住在养老院。黄辉视他们为己出,像母亲一样抚养他们。后来很多孩子长大了,留在福利院工作。他们有时间也会带着孩子去拜访“院长娘”。“每次看到他们来,我也很开心!”黄的脸上绽放着欣慰的笑容。
热爱工服,坚持手洗。
大家都很好奇,103岁的黄奶奶有什么长寿的秘诀?“就是态度好,工作努力,孩子也很孝顺!”黄笑着对说道。虽然已经100岁了,但接受记者采访时,黄思维清晰,表达非常有条理。
她的作息很规律——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自己铺床、浇花、打扫房间;7点,下楼去食堂吃早餐;八点半,和大家一起去广场做操,锻炼半小时。中午吃午饭,看电视,睡午觉,3点多起床洗澡,然后自己洗衣服。吃完饭,我看了6点的厦门新闻,7点的新闻联播,然后是电视剧。9点多休息了。“我妈身体特别好,体检各项指标都比我们好!”长子李冯说。孩子们给她买了足底按摩器,她每天按摩半个小时。
黄喜欢做她能做的一切,她坚持用手洗她的衣服。她高兴地说,“很好洗”。她也喜欢阅读书籍和报纸。为此,洪英院长专门给她布置了一项“工作”,把报纸上所有关于老人的新闻都剪下来,做成剪报。“自从这次‘工作’后,奶奶一直很开心,我们也想用这种方式让老人的生活更充实。”洪英说。
睡前千万忌喝二两高粱药酒。
在林后社的一栋居民楼里,晚饭后,老陈曼秀玉望着屋里的孩子们,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算起来,老家四代共66人。虽然这次大家都没到,但是20多个后人的到来还是让老人很开心。说到她的养生秘诀,晚辈们都笑着说——这老太太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喝两两高粱药酒。
生活规律,肠胃比孩子好。
早上起床后,用糕点泡一杯茶,午餐和晚餐吃一碗米饭,睡前喝一杯自制的高粱药酒。老陈秀玉不用忌口。她做猪蹄鸭,什么都吃。如果她咬不动,就会用剪刀把它剪成小块。孩子们开玩笑说,老太太的胃比自己的好,什么都能消化。
虽然她是一家之主,孩子也多,还雇了保姆照顾日常生活,但老太太还是喜欢自己动手。现在我经常洗衣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好客的陈秀玉老人住在侯麟社土地庙旁边。家里经常有人来来往往,街坊的老人都记得清清楚楚,能准确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平日里经常有人来泡茶,老人总是亲切地和大家打招呼。“老太太心地善良,不关心人。她以前为邻居做事,大家都很尊重她。”一位前来参观的邻居说。
虽然住在松柏,但大儿子薛爱明每天都来林后社陪母亲。在薛爱明的印象中,年轻时的老太太是个勤劳肯干的人。“她每天天不亮就去浇菜,早点筑坝挣工分,平日里照顾我们兄弟姐妹。是典型的闽南女性形象。”薛爱明说,我妈现在还是很节俭的,有时候吃剩的饭菜又热又烫,我一定要吃完。“我有时候会劝她甩了,我会被骂。”
家庭和睦,老人宽容孝顺。
然而,老太太有时外表看起来很严厉。其实大家都知道她很善良。“妈妈从来没有打过我们,也很少生气。她总是善良的。”大女儿陈爱珠说,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妈妈坚持让孩子读书。“老太太说我们必须学习。事实并非如此。我后来读了师范,当了老师。现在我养老金高,生活幸福。”陈爱珠笑着说。
陈秀玉家的和谐故事,在街坊里不断被讲述。这个家庭很和睦,老太太也很善良。这样的评论在邻里间不绝于耳,七个孩子的孝顺也受到邻里的称赞。在家里,20多位家人聚在一起合影。
虽然平日里亲戚们都在五湖四海工作,平时很难聚在一起,但每年的大年初二,一大家子总会聚在一起,一个都不落下。“66个人挤了五六桌,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薛爱明说,她妈妈从小就教育大家要团结,是她宽容善良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家。“现在大家庭和睦,这才是一个家庭应该做的。”
邻里和睦,孝老爱亲,氛围浓厚。
鹤山街道10个社区引入专业居家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养老服务。现在,陈秀玉老人每个月差不多800元就能拿到林后社、社区、街道的补助,还能享受社工组织的居家养老服务。
据统计,鹤山街道目前有90岁以上老人126人,百岁老人3人。在老陈曼秀玉的孙女林银玲看来,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医疗需求、生活需求的保障,以及日益健全的社区养老服务,让老人有了安全感和幸福感。“中国有孝老爱亲的传统。老人晚年有亲人陪伴很重要,但科学智能的养老也能提高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林银玲说。“奶奶家的门常年开着,每天都有人来找她泡茶聊天,让她觉得很开朗。”林银玲说,社区村营造的孝老爱亲的氛围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也影响着村子。“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邻里和睦,孝顺老人,爱老人。奶奶住在这里很开心,这也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越来越安逸。”
性格开朗,喜欢和“姐妹淘”喝茶
在厦门思明区曾厝垵村社区前厝社,一间四五百平方米的房子里,奶奶黄娜和她的五个儿子住在这里。
按照闽南的算法,黄阿婆今年刚好100岁。在她的膝下,前面生了三个女儿,后面生了五个儿子,73个后代。大女儿已经变成了“阿祖”(我在厦门的曾祖母叫“阿祖”)。她是五代同堂的“曾祖父”(厦门人称“曾祖母”)。
昨天,记者找到了黄阿婆。老人体质依然很强,头脑清晰,记忆力“惊人”。
惊人的记忆力,三个女儿,三个时代的记述
“我16岁时来到曾厝垵村务农.”黄阿婆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80多年前。
奶奶1921年出生在南安洪濑,至今还保留着浓重的乡音。16岁时,她嫁给了比她大两岁的丈夫。当时南安有土匪,到处抓男人。为了出逃,老婆婆和丈夫跟着公公婆婆到曾厝垵村种地。“那时候的日子太苦了。”虽然她已经一百岁了,但她的记忆力仍然惊人。她说,在曾厝垵村,种的是白菜、菜花、大蒜,吃的是麦糊、地瓜槽(过滤淀粉后剩下的地瓜渣)。更苦的是,战争的时代动荡不安。
躲过了土匪,却赶上厦门沦陷,日军攻陷厦门。“那时候,日军没让老百姓捡一根柴火。要用火做饭,还得靠牛粪和牛粪。”
日本人投降后,没多久就和军队会合,抓壮丁。黄阿婆的丈夫只好往南逃了六年,直到解放后才回到厦门。“真的要感谢,感谢。有一次,我用一桶水洗菜,孩子不小心扎进去了。一看,赶紧抱起孩子。回来才知道,不然肯定不会丢了。”对此,老奶奶印象深刻。
回忆起那段惨痛的经历,黄阿婆笑得合不拢嘴。她说她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于1943年,“是在日据时代登记的。”1945年,奶奶的二女儿出生了。那一年,日本投降,改“国民政府”账户。第三个女儿,后来在解放后在新中国登记。
73个五代同堂的后代,尽可能住在前埔。
奶奶不太记得年份,但是八个孩子的出生年份她记得很清楚:羊、鸡、猪、龙、马、羊、猪、虎。
五年前,黄阿婆已经五代同堂了。她的曾孙现在上幼儿园了。
昨天在奶奶家,她女儿儿子孙子们仔细算了一下,包括奶奶在内,这个大家庭一共74人。“人很多,很难凑齐,但逢年过节,儿孙满堂。他们也很孝顺,生活也很好。”黄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这个家庭很和睦,住得很近。以曾厝垵村为中心,最远也在前埔。
一大家子,有什么事吗?就在导报记者采访的时候,老奶奶的孙子们赶了过来,坐了一屋子。
活到一百岁的秘诀是善良、豁达、开朗
百岁老人,长寿的秘诀是什么?黄阿婆的孙辈们说,她善良,家庭和睦,老人豁达,可能是她长寿的原因。
黄阿婆每天6点多起床。烧水泡茶后,我一个人下楼去儿子家吃早饭。
豆浆,绿豆粥,麦片,牛奶,“我不选择自己煮什么吃什么。”奶奶告诉记者:“中午半碗饭,五个儿子住在一起,谁叫谁吃。基本上晚上一碗粥。”
平日里,她和“淘姐”一起喝茶,聊父母的童年和过往。
这个重阳节,曾厝垵村社区举办了“99重阳节敬乡邻久”爱心宴,社区工作人员还给她送去了爱心餐。“以前日子不好过,吃完饭还要想着工作;现在日子好了,吃饱了就坐着睡(午觉)。”黄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