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静
清代袁枚《二月十二花朝》中记载“除其女,谁记得百花生日是今日”。
花节,又叫百花生日,是汉族春季的重要传统节日,深受女性喜爱。中国人崇拜花神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的演绎,花神的形象随着人们的想象变得丰富而生动,最终形成了广为流传的花神十二月。花十二月神是绘画、陶瓷、雕塑等诸多艺术领域中一个经久不衰的创作母题。在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的创作中,花神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和趣味。以江南现存的清末至民国木刻年画为例,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社会风俗、艺术文化和民间信仰。
神花十二月的年画多为日历画。月份牌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一大类别,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很强。在古代,历书的编纂和颁布是皇权的象征,百姓可以不管。直到清朝嘉庆年间,这一禁令才被废除。但是,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一年的农时和节气对指导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月历画是将民间的历法与吉祥图案相结合,用木刻印刷,卖给民间的画。你可以在日历上清楚地看到新年的图片。日历每年都会更新,但图案通常有固定的布局。很多现存的年画都有白色的日历和年份,这是一种固定的布局,没有印上新年日历。新年伊始,人们会在家里挂一幅日历画,持续一年。月历画中的图案一般与节气、季节有关。比如立春鞭牛图,九九祛寒图。花十二月神对应十二个月,也是挂历画中常见的图案。画中的花神手里经常拿着花,表示花神的身份。
如上海天雅阁的集子葛飞云所印的《十二花春牛》,就印了宣彤元年的月历和二十四节气。年画刚印出来的时候应该是“清光绪三十五年十二花春牛图”,但次年年号改了,只好把“光绪三十五年”改成“光绪统一元年”。右上角的光绪三十五年没变。在年画中,有两个武财神和两个文学神,赵公明和钟馗。中下部有驮着聚宝盆的春牛。两侧各有六位女花神,手中捧着各具特色的月花。十二花神没有具体的名称,只是标注了每个花神的月花名称,分别是:一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玫瑰、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凤仙花、八月桂花、九月、十月芙蓉、十一月山茶花、十二月腊梅。
葛飞云印刷的《十二花春牛》,上海天涯阁的收藏,老校园。图片来源:中国木版年画综合上海小学校院子卷。
花节与花神信仰
关于花十二月的神是谁,有不同的版本。最早有记载的花神是南岳魏夫人的弟子女娲。《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女蛮鼓歌,取天穹,取长白谷动植物。”起初,古人对花神的信仰与农耕社会的环境有关。人们祈祷神灵能保佑万物生长,开花结果,带来粮食和水果的大丰收。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希望子女天长地久的愿望。然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行各业也有了自己的行业神。花神自然成了花农和园丁们最崇敬的神。茉莉花是江苏的特产,可以制成茉莉花茶,所以江苏的茶商也供奉花神。上海棉业也崇拜花神。棉花是上海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上海人简称“花”,“花神”成了棉业的守护神。
春花不仅是秋果的先兆,也给人一种奇妙的体验。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心中的花神也发生了变化。据伯说,唐天宝年间,有一个崔宣威,他在花的枝头上绑上五颜六色的丝绸来保护花朵,因此他成了神仙,被尊为花神。不过花十二月神在民间更受欢迎,每个花神对应一个月花。他们有的是不朽的历史人物,有的是民间故事中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些人物的故事都与当月的时令花卉有关,比如白居易的《茶花之恋》,是十一月的茶花女神,杨贵妃的《沉香阁前的牡丹》,是二月的牡丹女神。古代诗人常把石比作莲花,所以他们把它命名为六月的莲花神,而钟馗是五月的石榴花女神,因为在民间信仰中,他可以在端午节前后消除五毒,赶走小鬼。花十二月神组合比较稳定,不完全照本宣科。年画中十二花神的阵容有时全是女性,有时男女都有,全男性的十二花神比较少见。
人们崇拜花神,所以有祭祀花神的习俗。祭祀花神是在百花的生日,这一天人们庆祝百花的生日,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天天有花,月月有花。另一种是在花快死的时候,把花送回芒种前后的地方。上海图书馆的“光绪三十周年月卡”展示了花十二月神仙聚会庆祝、喜庆的场景。画面中间有一座花神庙,庙里坐着一位男性花神,应该是崔宣威。两边各有六个花神。图中没有标注花神的名字,但钟馗、老凌坡、老宫铃等人从妆容就能辨认出来。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上海小学卷是上海图书馆光绪三十年的月卡。
百花生日的说法由来已久。春秋时期,《陶朱公》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则百花熟”。唐朝的花节是在2月15日举行的。这时的节日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上至朝廷下至民间都有节日。据说,在这一天,武则天命令宫女们用上百朵花的花瓣做饼来奖励官员,于是花饼就成了花节的时令小吃,在民间流传开来。文人之间也有饮酒赏花写诗等雅事。宋代市民文化繁荣,人文艺术兴盛,花节习俗丰富,并与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到了明清时期,各地花节的节日和习俗已经有了明确的划分。比如洛阳的二月初二是花节,也叫摘菜节,二月十五是四川、广东等地的花节。江南的花会在2月12日。
《点石斋画报》刊登的《祝花神生日》
花节在妇女别受欢迎。清代袁枚的《二月十二花朝》曾提到,在江南,“除了我女儿,谁记得百花的生日是今天”。《贾青录》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十二日是百花生日,闺女剪五色彩带,贴在花枝上,名曰‘赏红’。”看红花是江南花会的一项特色活动,即模仿崔宣威,在花枝上挂彩绸或彩纸,庆祝百花生日。“春天,花丛染绿,枝头剪彩微。蒸云五色飞向阳坞,画亭开助赏红。”清代张春华的《支竹词》描写了旧上海花会的“赏红”。上海《点石斋画报》上有一幅《百花寿辰》,也描绘了清代吴地区妇女巧剪帛饰花的场景。上海还有一个独特的花节,就是晚上挂灯笼。花灯的形状像一把伞,有的是六角形,有的是圆形,所以叫伞灯。灯火通明,锣鼓灯笼相伴,场面热闹而不输元宵。此外,由于花节前后天气转暖,鲜花盛开,这是外出郊游的好时机。“桃花扇小杏衫新”,城里的女人也趁着这个节日穿上新装,结伴出游,成为城里一道清新亮丽的风景。
《点石斋画报》刊登的百花生日
旧上海的花会,无论是因为信仰,还是节日娱乐带来的愉悦,曾经都是城市里熙熙攘攘的一件事。然而,民间信仰和节日习俗总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农耕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的逐渐脱节,民国以来,古老的花会逐渐式微。
花神与民间故事
桃花坞《姑苏王荣兴》版《福寿十二花牛图》和《人间六十花牛图》都是以花十二月为题材的年画,构图非常相似。整体来说,画面是轴对称的,六十个花枝的年号是顺时针排列的,作为边框。左右角分别是“刮锅”和“开心方”。“忌刮锅底”是忌讳刮锅底的日子。以前是用柴火生火,锅底是灰色的,容易出火花,所以家家户户都有定期刮锅底的习惯。古人敬灶神,不能得罪他。他们认为刮锅底不是小事,所以排除了禁止刮锅底的日子。“喜神”指的是喜神的位置,方便求福避邪。“生日快乐”、“天下太平”等关键词按上下左右的顺序排列,每个字都用唐草、鲜花、祥云等图案填充。第一个字“福”和“天”各有一个日官,第二个字“寿”和“夏”被十二生肖包围。第三个字“双”和“太”用黑暗八仙的图案装饰。《福寿十二花图》中的春牛图位于右边,左边财神在聚宝盆里,十二花位于最下面,一字排开。《六十花一太平牛图》中的春牛图位于画面下方,十二花神位于春牛两侧,每侧六人。
据画,双命牛图中的十二花神分别是:正月、二月杨贵妃、三月孟浩然、五月进士、六月石、七月傅石冲、八月谢(秋)、九月老和十月笑。《天下六十花》中的十二花神分别是:正月林(鲁)孟政,二月杨贵妃,三月,四月张丽华,五月进士,六月吴,七月石崇,八月谢(秋),九月老灵公,十月笑。虽然是同一个年画作坊的版本,但作品中的花神并不相同。年画中的这些花神,基本都是流传在民间故事中的历史名人。比如杨爷(老)、佘太君(老凌婆)、杨()都是里的人物。杨贵妃和梅妃(江采萍)来自著名的长生殿。北宋名妓谢素秋,以明代传奇《红梨传》为原型,代代相传。北宋名臣吕蒙正,因元杂剧《吕蒙正暴风雪破窑记》而为人们所熟知。古代美人石、张丽华,唐代诗人白居易、孟浩然,晋商石崇,钟馗,这些人物的典故自不必说,今天的人们对他们已经非常熟悉了。
挂历画的实用功能不仅仅是作为历书,还是故事书。画中的十二朵花代表十二个月,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虽然年画中的人物非常简单粗糙,但没有多少文化素养的劳动人民可以通过这样的画作将这些故事一代代传下去。另外,这些花神涵盖了文人、商人、武将、美人等身份。,也满足了各种职业和人群的追求和向往,满足了大多数人的精神寄托。
王荣兴,姑苏版《十二花和牛图》,《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下)》
王荣兴,姑苏版《六十家田字太平牛图》,图片来源:《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下册)》
画中有花,歌中有戏。
王荣兴版《六十花牛采茶》以“十二月采茶歌”为主题,贯穿花十二月信。这幅画也是用60朵花裱起来的,左右角分别是“盘刮禁忌”和“逍遥神边”,中轴线从上到下分别是天官、十二生肖环绕的两个采茶人和一只春牛的画面。主图是十二个采茶人,手里拿着花篮。采茶姑娘身后的屏幕上,画面的空白的地方,采茶歌的歌词几乎写得像针一样。每一句歌词的第一句都唱着十二月的一封信,后面是剧本的梗概。
采茶歌是南方产茶山区采茶人唱的民歌。后来逐渐发展成茶事、花灯、采茶戏等艺术形式,也流行于江西、安徽、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明清时期,在长江中下游的上元节或花会灯会上,“十二月采茶歌”的灯会表演是保留节目,融入了当地的民俗。各地采茶歌的花灯形式颇为相似。大部分都是打扮成采茶姑娘的少男少女,手里拿着花篮,里面点着灯,十二人一队载歌载舞。还有一种装扮形式,好像曾经是丑陋的二重唱,其他人应该讲和。这幅年画中的十二个采茶女孩穿着晚清时装,手拿花篮。中轴线圈的两个采茶姑娘,像是一男一女在对唱。该图是一个优雅的舞蹈动作,显然是一个灯笼表演者。
王荣兴版《六十花牛采茶》,上海历史博物馆。
民国二年(1913年)历印于上海旧校版,日本海都美术馆收藏。阴历和西历进行了比较。上海老校场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有传承关系。苏州桃花坞年画是明清时期江南年画最著名的产地,几乎覆盖了长江中下游的市场。被太平天国运动的战火摧毁,仅存的几家年画作坊搬到了上海的老校场重新开张。所以上海老派年画兴盛较晚,在制版上也继承了桃花坞年画的遗产。这个整体构图借鉴了王荣兴版《六十花甲子采茶牛》。除了60花架和左右角的“刮壶禁忌”和“喜方”外,其余的图案也很相似,画面和画风都有很大变化。中轴线上方是一幅春牛图,也是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在这幅画中,句芒被神化为一个牛郎,老牛后面有一个织女,上面有一只喜鹊。中间是十二生肖围绕的两个神仙,最下面是聚宝盆。左右各有六位古装美人,各手捧花篮,体态端庄典雅。他们应该是传说中的十二花神,而不是采茶人。相比王荣兴的版本,老修补匠版无论是风格还是字体都更加美观精致。这幅画中的采茶歌基本沿用了王荣兴版的内容,部分文字和故事也有所改动。
上海老派版《春牛六十花甲子采茶》,日本海都艺术收藏。
采茶民歌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由民间歌手代代传唱,还有代代相传的小调。这就使得采茶歌的基本形式和歌词比较稳定,基本都是七言一句,四句一段,一般在十二月分为十二段。农村人和城市人的社会生活是不同的,这也可以通过采茶歌的不同版本体现出来。比如十二月忙着喝茶的人,唱着茶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正月采茶拜年,借奴金做茶园,得茶园十二亩。当一个官员写合同时,他们会付钱。二月春分,我去采茶,茶园树下采茶芽。郎挑的多,奴挑的少,奴笑着和郎说话。….. “这两幅年画中的“十二月采茶歌”版本,在明代嘉靖年间的时调歌本中已有记载,称为“采茶古民歌”。歌词中所唱的剧种均为宋元南方流行剧种,依次为:孝、孝、蔡伯夷的《琵琶行》、苏秦的《还乡》、的《西厢记》、的《永远在我心中的美人月亭》、王的《柴静》、刘孝内的《金钗》、孟月美的《恨金香亭》、刘知远的《白兔》、的《离婚》。歌词融入年画创作的时候有了一点变化。王荣兴版《六十花牛采茶》在“八月”一节,似乎混合了两个故事:孟月梅恨金香阁和王焕柏花亭。“十一月”一节的歌词改成了“昭君大堤”。全文如下:
“正月采茶瑞香花开,多愁善感多愁善感的蔡伯杰,苦了婆家,赵的女儿,在坟地里哭。
二月,杏花摘茶的时候,苏秦第一次没有回家,父母上课也不摘,妻子也不肯下飞机。
三月桃花开采茶,张生跃过白墙,媒人月下偷棋子,天赐良机。
四月,采茶墙(羌)打开,送走了。同窗书学友三年,不知朱裙钗。
五月采摘石榴红茶,瑞兰在招商局店遇到了蒋世龙夫妇,一度隔东隔西。
六月,采茶采莲时,王与钱成亲,投江自尽,救回了雍疃园(袁)。
采茶香花七月,父子渡长江,孝顺的女儿寻夫(父)去他乡,推她与郎相会。
八月,我采摘茶叶和桂花,岳梅小姐陪着向梅。我在百花亭闲逛,遇见了(桓饰)。
九月采茶菊黄,沿山猎咬脐郎,并州为官,刘知远,李三娘在磨房受苦。
采茶芙蓉十月开花,那年朱买臣去买柴火。因为他老婆十败俱伤,逼着她写离婚。
十一月采茶雪花,招(赵)君争(堵)好寂寞,我只恨奸贼,鸳鸯隔两。
十二月,采茶腊梅开花,孟政当年来大斋。在窑里,他苦了一千个女儿,等着丈夫来。”
老派版《六十花甲子》中“春牛采茶”的歌词分别被改编成“Xi子捧心”和“贵妃醉酒”的典故。“五月”和“八月”的段落,因为标准排版的限制,似乎无处可写。全文如下:
正月采茶香馥郁,多愁善感、暧昧不明的蔡伯杰苦于妻子赵的女儿,千里寻夫。
二月杏花采茶,苏秦没有回头,父母上课不理她,妻子不肯下飞机。
三月桃花采茶,张生跃过粉墙,媒人月下偷棋子,天来一对姻缘。
四月,采茶墙微微打开(玫瑰),梁山伯送走了祝英台。三年好书友,不知道小姐是个裙钗。
五月采摘石榴红茶,瑞兰遇到了蒋世龙。
六月,采茶荷花开,屈()捧心自然美,武功古画师乐,泛舟五湖,思游仙。
采茶香花七月,父子渡长江,小姐开窗玩月,对面遇郎。
八月采茶桂花香,贵妃醉睡云阳。
九月采茶菊黄,沿山打蜡咬脐郎,辽东公子刘知远在磨房受尽李三娘。
采茶芙蓉十月开花,那年朱功去买柴火。因为妻子不耐寒,他逼着写了离婚。
十一月采茶雪花,赵君寂寞伤心,恨死奸臣毛延寿,拆散鸳鸯,把他们分开。
十二月采茶腊梅开,当年孟正来大斋,苦于窑中千女饥饭等群园(圈)。
《十二月采茶歌》的歌词通俗、平实、朴实,却十分生动、简练,与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相得益彰。歌词反映了宋元以后市民文化的发展,去听歌剧、去看戏成了城里人的娱乐活动。受限于年画作者的文化水平,用词很随意。今天,我们能从这些遗留下来的年画中读到这些故事,甚至有些是已经失传或者只有残本的戏曲,这是一件幸事。
共度十二月申智印象
神花十二月的形象和故事深受人们喜爱,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自上海开埠以来,为了吸引中国消费者和开拓当地市场,在上海的外国公司将吸收一些中国人喜欢的形式,促进他们的业务。上海历史博物馆的一吉洋行广告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张广告图片中,不仅有外国公司本身的商品和商标信息,还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饰图片。广告图中间的主题部分是一个大花篮,左右角各有一个葫芦。花篮上方是各种月季花,还有十三个花神,可以一一对应花篮里的花。分别是:“正月梅花,刘崧生梦梅花;二月,玉兰公主唐太珍;3月,杨公赵岩,桃花宋青年团培养大使;四月,谢素秋,升宋校书;五月,石榴花与唐朝,离石宫侍卫使钟馗;六月,越女西施,荷花盛开;唐朝元宗皇帝,加冕牡丹;七月,凤仙花金石冲;八月,宸妃张丽华,除了花十二月,牡丹花神唐玄宗也在中间。一吉洋行是上海开埠后首批进入上海市场的洋行之一。这幅广告画制作于19世纪中后期。虽然是由英国平版印刷公司设计制作,但在设计材料和风格上非常注重中国人的审美,用工笔画来描绘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和题材。画面对称、整洁、饱满,信息丰富,充满节日气氛。从这张广告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人对中国年画的借鉴。将商业信息植入这种中国人习以为常的海报形式的想法,与民国以后盛行的每月广告画一脉相承。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义记洋行广告画上海历史博物馆藏彝杨楫行广告画
民国以后,传统的木版年画逐渐被新兴的印刷技术所淘汰。更重要的是,城市生活和市民的知识构成、审美情趣已经日趋新颖。传统题材的年画在农村还是有市场的,但在城市已经不流行了。花节和花神信仰也是如此,与城市化的生活娱乐方式渐行渐远。在人们的心目中,花十二月神仍然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尽管它已不再是活神。虽然节日的盛况不复存在,但这个节日仍然以一种时尚的方式被怀旧的人们铭记。文人、作家以节日为由,制作小品、戏曲,在报纸上发表。比如根据上海新出品的电影评选“银幕之花”,几个古今佳丽选择了花十二月神。或者学古代文人墨客邀友赏花吟诗,一起谈笑饮酒。上海的半淞园、私家园林都是赏花的好去处。还有一些新的娱乐场所举办盛大的花展来吸引游客。为了庆祝百花的生日,大世界在共和厅摆放了奇花异草供来宾欣赏。“嘉明美座是上海唯一真正崇高的天堂”。
1935年2月11日,中国妇女联合会捐赠了一场“百花齐放”的演出,以筹集教育经费。图为演员们合影。
花是大自然赐予的美丽礼物,也是生命光辉的象征。它们带给人们春天的喜悦,陪伴人们走过岁月。它们曾经寄托着古人对先贤的敬仰和向往,也承载着动人的传说。年画中关于花神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回忆起这些简单的画作,今天我们更能体会到千百年来人类对自然的崇敬和感恩。
(作者是上海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参考资料:
冯继才主编《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下册)》,中华书局,2010年。
冯骥才主编,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上海小学校卷,中华书局,2011年。
点石斋画报版(3),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
《点石斋画报》第四版,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
顾炳权,《上海风俗古迹考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札记》,胡小明张连红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赵:《采茶民歌中的宋元南戏》,赵中国戏曲丛书,齐鲁书店出版社,1986年。
[日]稻见贤一郎:《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与分布》,《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2006年4期。
李:上海历史博物馆藏一机洋行广告画研究,《都市的痕迹》(第3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刘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